![]() |
|---|
又到年末,這個2017注定不平凡:
中國醫改重拳組合拳出擊,一系列政策落地;
CFDA加入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ICH),使得國際創新藥在中國上市的時間差逐步消失;
若干個領域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基因編輯、免疫療法成功上市,開辟腫瘤診療新紀元;
基層醫療大爆發,醫生集團全面開花。
去年,醫趨勢對2017年的醫療大健康行業趨勢做了預測,驚喜看到幾乎全部實現了。
展望2018,醫療健康行業又會有哪些發展和變化呢?
注,以下預測排名不分先后。
1. 國家政策紅利,A股市場將誕生數家千億級國產巨頭
2017的A股市場醫療醫藥板塊經歷了幾次“激蕩”,包括華大基因上市連續19個漲停板,市值一度沖破千億;醫藥板塊的“千億俱樂部”由兩個增至四個(恒瑞醫藥、復星醫藥、康美藥業、云南白藥)。其中恒瑞醫藥市值從1068億元一度升至2006億元,成為生物醫藥行業首家總市值過2000億元的上市公司。
政策引導一定會影響資本市場對醫療、醫藥生物企業的投資態勢,強者恒強的新時代將到來。2018醫療、醫藥板塊的“千億俱樂部”成員或將大幅擴容。
邁瑞明年如果能順利上市,將直接空降“千億俱樂部”,且按照其業務規模,邁瑞或將成為醫療板塊航母級股票。
另外,國家隊重點扶持的聯影是否可能彎道超車提前進入A股?拭目以待。
2. 國家控費調控將在醫療器械領域全面擴大
九月份的第一輪國家談判納入了四大類高值耗材產品,力圖擠掉高值耗材水分。高值耗材非正常的高毛利時代不再,而這只是個開始。
2018年的高值耗材品種將會繼續增加,甚至擴展到其他醫械領域。被影響的企業也將從心血管、骨科行業擴大到其他行業醫械企業。
目前,京津冀、華東四省一市等省市已經開始響應國家號召,未來,還將在全國全面鋪開。
此外,醫用耗材“零加成”也將變成現實。今年11月1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價格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鞏固取消藥品加成成果,進一步取消醫用耗材加成”。預計這一政策將在2018年得以推進。
強化集采、價格換市場,降價必成趨勢。醫械產品國家價格調控將在未來全面擴大。希望降價能最終體現在患者的實惠中。
3. PD-1/PD-L1、CAR-T等免疫療法有望在2018年末在華上市,內外資將同步競爭
全球商業情報機構GBI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PD-1/PD-L1和CAR-T除了會突破更多治療領域以外,更有望在中國臨床上市,并且或可享更低價格。
在PD-1/PD-L1領域,11月2日,BMS向CFDA提交Opdivo上市申請,成為第一款在中國提交上市申請的PD-1/PD-L1類藥物,最快在2018年初獲得CFDA的批準。
中國腫瘤市場預計在2018年規模可達1447億元。默沙東、阿斯利康、羅氏等巨頭目測也會緊跟BMS,努力推進中國政府的審批速度。此外,中國自己的研發也是不甘示弱,恒瑞醫藥、信達生物的PD-1藥物已經進行到了臨床三期。
在CAR-T領域,隨著中國的藥物審批制度和國際進一步接軌,復星凱特的Yescarta將有可能成為第一個在中國實現轉化落地獲批的細胞治療產品。
本土研發方面,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有123項研究,僅次于美國的136項。
截止2017年12月21日,CDE已經受理了來自南京傳奇生物、成都銀河生物、北京馬力喏生物與四川大學聯合的CAR-T療法的提交申請。
2018年,我們將見證免疫療法在中國正式開演市場競爭大戲。
4. 醫療AI領域馬太效應將開始呈現,獨角獸將出現
2017是AI應用爆發的一年,尤其在醫療領域。亞馬遜,蘋果,谷歌和IBM等非傳統醫療企業都在醫療保健生態系統中顯示了AI的應用意義。未來這些高資本玩家將繼續重塑整個醫療保健領域,革新并簡化患者體驗和患者授權。
一時間仿佛無論什么跟AI沾上關系都能被給予更高估值。然而大量涌入的領域一定會充滿“泡沫”。2018雖然這些泡沫不會消失,但泡沫之下如何真正把醫療AI的商業閉環落地、突圍、建立競爭壁壘,是每個初創企業都將要嚴謹思考的問題。
據統計,目前國內醫療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多達139家,從融資輪次的集中度上來看,大部分都發生在種子輪、天使輪以及A輪這樣的早期風險投資階段,這表明行業內的公司大多還處在初創階段,尚未出現明顯的獨角獸或者壟斷。創業公司也大多選擇了變現能力強、容易進入的輔助診斷、健康管理和藥物研發等應用層領域。
在人工智能“國家隊”的引領下,2018年中國醫療人工智能市場將進入圈地時代,創業公司也會加速整合和淘汰,一部分企業或將逐漸消失,一部分或將并購,資本越發有經驗,會更謹慎的選擇投資有領先優勢的企業。
5. 全球并購浪潮繼續,醫療醫藥企業重組進入下半場
2017年全球并購活動已經連續四年超過3萬億美元,美國仍是并購浪潮中最活躍的地區,已達成1.4萬億美元的交易,盡管比一年前下降了16%。不過,美國交易數量超過了12400宗,創下歷史新高。
亞太地區全球并購活動也達到9116億美元,相比2016年已經增長了11%。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達成了1405億美元的跨境交易,2017年是中國海外并購的第二大年份。
同時,2017年,至少有六家以上的制藥巨頭更換全球CEO,公司戰略隨著新官上任也發生了劇變。但不外乎通過轉型、縮減成本、持續增長、聚焦核心領域保持公司自身的持續增長。
變革產生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全球經濟放緩,外部主要經濟體需求不振,加上美國稅改,將引發制造業、知識產權和高科技人才“三重回流”,中國生產資料和人力失去了優勢。
另一方面,醫改之后,跨國醫療企業的產品價格、技術優勢所能發揮空間一再被壓縮。
而未來10年,有將近價值170億美元的暢銷藥面臨專利懸崖,外企要面臨的更深層次的市場競爭。
2018年,美國稅改、中國醫改都將繼續進行。并購熱潮將在2018年愈演愈烈,大宗交易活動的勢頭將持續至明年,我們將看到醫療行業大規模的戰略轉變和進一步的整合。
6. 外資 vs 民營,市場競爭和人才競爭將展開正面混戰
2017年尾國家發改委發布重磅文件提出,未來3年,達到10個以上國產高端醫療器械品牌銷量進入同類產品市場份額前三位。
邁瑞、聯影、新產業甚至一些曾經的代理商比如潤達、賽力斯等都開始在原本外企占主導優勢的三級醫院市場中翻江倒海。而外企仍將繼續再二級以下基礎醫療市場開疆拓土,蠶食原來本土企業占價格優勢的基礎醫療和非公醫療市場。
2018年,外企和民營企業在分級市場的相互滲透將在各細分領域全面展開。
而另一個領域,高端人才的競爭,在2017也已經打響,預計2018會更加如火如荼。
職業經理人的回歸,更重大的意義在于:本土企業治理和管理模式的頂層設計上,已經逐步轉變得適合優秀的經理人們。反過來這些職業經理人們也在不斷地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改善企業文化,從而吸引到更多優秀的人才,這是一個正向循環。
人才、產品、企業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而外資涌向民營的人才趨勢,不知2018外資巨頭們要如何應對。
7. 三級醫院將大規模取消普通門診
2017年尾在國家分級診療政策的不斷推動下,已經曝出好幾個省份取消大醫院門診的消息。
其中包括,貴州省的取消便民門診,診間每半天門診量不得超過40人;東莞的三級醫院普通門診要被關停;青海省的減少醫院25%的門診量;北京的引導三級公立醫院逐步減少普通門診;上海的三級醫院和專科醫院將不設門診。
三級醫院逐步取消普通門診或將是大勢所趨。未來普通門診將下沉到基層醫療或社區醫療機構,而三級醫療機構將承擔更多疑難病癥和專科治療。
不過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水平是否能夠承擔所有的門診治療?患者能否相信基層醫療的水平?三級醫院的門診醫生下沉基層的補貼模式是否可持續?
另外對基層醫生人才隊伍的培養速度,是三級醫院取消普通門診的普及快慢的決定性因素。
8. 基因編輯+免疫療法+靶向藥物的組合,或將誕生“核彈”級重磅療法
由于免疫療法、分子診斷和基因編輯方面的一些令人興奮的進展,全新的治療組合或將引起“爆炸”。特別是PD-1/PD-L1、CAR-T療法和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2017年初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MSK)的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9技術構建了更有效的CAR-T細胞,并在小鼠中增強了腫瘤抑制作用。表現了CRISPR-Cas9技術在CAR-T細胞治療中的的潛力。
CAR-T在治療實體瘤方面療效還有待商榷。而基于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巨大潛力,可以對CAR-T細胞進行改進,使其能夠適應多樣化的腫瘤患者。
2017年8月,CRISPR Therapeutics和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癌癥中心(MGHCC)共同宣布,將通過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來改進T細胞療法在血液腫瘤以及實體瘤領域的應用。
其他在CRISPR+CAR-T聯合治療領域布局的還有Intellia Therapeutics和CAR-T領導級制藥公司諾華,以及首家募股上市的基因編輯公司Editas與Juno。
腫瘤治療巨頭們都在加碼聯合療法的研究,2018年,或許我們能看到一款重磅的聯合療法問世。
9. 中國醫院改革進入深水區,醫生薪酬體制將成為公立,民營醫院關鍵
醫院醫生薪酬一直是醫改里一個重要部分。
2017隨著人社部發的〔2017〕10號“意見稿”為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定了基本方向:
通過”積分管理”,打破與收入掛鉤,實行與工作量效能掛鉤,通過“五行辯證”實現與醫改目標及醫院計劃、科室和員工的“納什均衡”。
制定內部考核評價辦法,綜合考慮崗位工作量、服務質量、行為規范、技術能力、醫德醫風和患者滿意度等因素,考核結果與醫務人員薪酬掛鉤。
另中央《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不將論文等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甚至包括職稱和論文。
取消藥品、耗材加成以后,醫院收入將逐步回歸本質,以服務和治療為主,轉向以病人為中心,體制多點執業的放開,如何建立在分級診療下醫生及護理的整體薪酬機制將成為公立醫院改革以及民營醫院和諧共進,遍地開花的關鍵;期待2018年這一步能有關鍵突破。
信息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