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食品安全法實施將滿2月 專家稱:落實有難題
時間: 2015-11-30
編者的話 食品安全早已不是一個新鮮話題,各種關于食品安全的風波似乎未曾有停歇。面對食品安全嚴峻形勢,有人提出要完善法律監督體系,于是,我們修訂了食品安全法。如今,新法實施將滿兩個月,而根據最新消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滕佳材近日透露,總局正會同有關部門起草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盡快建立健全與新法相適應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 然而,從社會實際來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仍然存有疑慮,甚至出現了“高價買安全”的現象。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組報道,讓食品安全的立法者以及執法者更加了解消費者的食品焦慮,也讓從事食品行業的人能夠切實做到自律。 對話動機 修訂后的食品安全法實施即將滿兩個月,新法的作用幾何?目前尚沒有權威的統計。不過,從社會實際來看,不少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仍持不信任的態度。一些消費者通過各種渠道尋找自認為安全的食品,試圖逃避不被信任的日常食品供應系統。這種近乎偏執的做法真能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嗎?怎樣才能重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帶著這些問號,《法制日報》記者與業內專家展開了對話。 對話人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 鄭風田 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 宋華琳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朱毅 《法制日報》記者 趙麗 《法制日報》實習生 王坤 食品安全已有較大改觀 記者:“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然而,近年來,我們的食品安全成為十分敏感的問題,只要一有案例曝光,必定產生波及效應,一方面危及食品行業,另一方面也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傷害了消費者的信心,加劇了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在我們的調查走訪中,很多消費者尤其是父母,他們對孩子的食品都是千挑萬選,甚至是高價買安全,自稱“食品安全焦慮者”。 朱毅:公眾對食品安全的焦慮是一種集體焦慮。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感受和食品安全的實際狀況之間并不是同步的,會有一些滯后和偏頗。 目前來看,我國的食品安全已經達到一個相當好的狀態,這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從國際橫向比較,還是從中國的發展縱向比,都有很大進步。 但是,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狀況幾乎不存在城鄉差距。我國城鄉還是二元化結構,所以城鄉之間的食品安全狀況目前仍存在很大差距,應該在農村、城鄉接合部、城中村下大力氣去抓食品安全問題。這是目前我國食品安全方面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記者:其實,這些“焦慮”的父母們也知道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但不論是新食品安全法的實施還是各項針對性工作,似乎并未減輕這些“焦慮”父母的不信任感。 鄭風田:現狀是有一個鴻溝。相關部門說抽檢合格率很高,但是隔三差五就會有食品安全事件爆發。食品安全事件會產生一個恐慌效應,所謂恐慌效應,就是一旦出現了一起事件,大家對其他的都不信任了。所以,這個問題要解決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消費者的顧慮和政府抽檢之間有鴻溝。 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焦慮是一部法律解決不了的。法律出臺后,還有執行、處罰等問題,沒有五六年的時間,效果很難顯現出來。消費者的信心一旦喪失以后,恢復起來本來就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這兩個沒有必然的聯系,不能說法律出臺了,消費者就沒有顧慮了。 朱毅:消費者要調整對新食品安全法的心理期待值。媒體首先要調整,公眾也要調整。調整媒體的宣傳,調整公眾的認知,過高的不切實際的心理期待值可能對新食品安全法的實施不好,也不利于它的穩步推進。 法律很先進落實有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