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日,重慶市衛健委、市教委、市人社局、市中醫管理局聯合印發了《加強新時代重慶中醫藥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將通過持續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加快培養集聚中醫藥高層次人次、夯實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大力推進西醫學習中醫、加快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完善中醫藥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保障制度六大措施著力推進重慶市中醫藥人次的培養、集聚和傳承。
其中,重慶市將持續推進“巴渝岐黃工程”人才培養項目,培養造就一批中醫藥高端領軍人才。據了解,重慶市在今年評選出10名臨床型和5名科研型巴渝岐黃學者,并鼓勵和幫助入選學者通過研究學習、量化考核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其中醫藥臨床水平和科學研究能力。此名單已于6月25日在重慶市衛健委官網公示。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的意見》相關要求,強化中醫藥人才對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深化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高水平、高標準建設重慶中醫藥學院,補齊我市中醫藥教育短板。發揮高校人才集聚效應,加大中醫藥領軍人才和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加大“雙師型”人才培養,提高中醫藥院校附屬醫院臨床帶教水平。推進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中醫藥專業經典課程比重,強化學生中醫思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建立高校與名中醫傳承工作室共同培養協作機制,支持開設中醫藥師承班,建立早跟師、早臨床制度。
(二)持續推進中醫藥畢業后教育。強化中醫醫師規范化培訓和中醫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全過程管理,嚴格招錄和結業考核程序,加大培訓基地教學督導和評估。以中醫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建設為基礎,實施中醫臨床教學基地建設專項,爭創國家中醫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1~2家。實施卓越中醫藥師資培訓計劃,以中醫藥經典理論教師、臨床帶教教師為重點,培養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學團隊。強化中醫臨床醫師中醫經典學習,逐步將中醫經典能力等級考試納入中醫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年度和結業考核評價體系。
(三)強化中醫藥師承教育和繼續教育。實施多層次中醫藥師承教育項目,建立高年資中醫醫師帶徒制度,逐步完善師承教育激勵約束機制,對承擔師承教育的人員加大績效獎勵傾斜力度。持續加強中醫藥繼續教育,整合市級中醫藥繼續教育平臺,擴大優質教學資源供給。將中醫經典學習納入中醫醫師繼續教育必學內容,中醫經典學分不少于20%。鼓勵醫療機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升繼續教育質量。
(四)推進中醫藥人才平臺建設。持續開展名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巴渝中醫藥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等平臺建設。鼓勵醫療機構引進市外中醫藥知名專家在渝建設傳承工作室。市級以上傳承工作室建設向非中醫醫療機構、基層醫療機構傾斜。新入選的重慶市名中醫、重慶市基層名中醫原則上須在基層醫療機構建立名中醫工作室,開展帶徒、示教等工作,為基層培養中醫藥人才。
(五)培養造就高端領軍人才。持續推進“巴渝岐黃工程”人才培養項目,開展“巴渝岐黃學者”“青年巴渝岐黃學者”遴選,針對性定制領軍人才成長計劃,積極培養國家級高端頂尖人才。實施中醫藥創新團隊建設項目。加強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推動學科領域市內外的學術交流協作與資源共享,打造一批高層次學科帶頭人和學科梯隊。面向國家、市級重大項目、實驗室、重大人才計劃等,吸引、發現、培養若干在中醫藥領域具有權威性的領軍人才,引領發展中醫藥科技原創優勢。落實高校、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等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的用人自主權,給予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管理機制配套等特殊政策,實施“一人一策”。
(六)加強青年骨干人才培養。重點支持“青年岐黃學者”、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的研修學習,保障培訓期間各項薪酬待遇,高質量完成培訓任務。鼓勵各區縣設立中醫藥中青年骨干人才培養項目,在各類重點人才項目和科技項目中加大對中青年人才的傾斜力度。加大青年人才學習推薦力度,擴展向外學習培訓渠道。加大中醫藥類專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布局和建設力度,加快培養青年科技人才。
(七)擴大基層人才供給。扎實推進區縣域衛生人才“縣聘鄉用”改革,創新派出人員使用、調配、考核及激勵機制。落實服務基層制度,中醫醫師晉升高級職稱應有累計1年以上縣級以下或對口支援醫療機構的服務經歷,對有參加省部級或國家級層面組織的專家人才服務基層經歷并取得幫扶實效的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晉升正高級職稱。加大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支持力度,到2025年,實現二級以上縣級中醫醫療機構基層名中醫傳承工作室全覆蓋。繼續開展農村訂單定向中醫學生培養,優化服務管理機制,加強中醫藥院校畢業生基層就業政策宣貫引導,提高畢業生下沉基層服務意愿。
(八)大力開展基層人才培訓。提升基層中醫藥培訓能力,建設基層中醫藥實訓推廣基地,創新基層中醫藥培訓、管理、服務機制,培養“能西會中”的基層衛生骨干人才。繼續開展中醫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和中醫館骨干人才培訓,加強基層西醫人員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鼓勵西學中人員開展中醫藥服務。到2025年,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類別醫師占比超過25%,力爭80%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
(九)完善基層人才發展環境。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政策傾斜措施,保障鎮街中醫藥人員合理待遇。改革基層職稱評聘制度,支持單獨設立基層職稱評審組,對基層一線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優化職稱聘任制度,對本科及以上學歷,經中醫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合格并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可直接參加中醫全科醫學專業中級職稱考試,考試通過的直接聘任中級職稱。
(十)進一步完善西學中管理機制。落實《重慶市非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學習中醫管理辦法(試行)》,遴選建設西醫學習中醫培訓基地,組織開展不同層級的西學中培訓。允許經過系統培訓且考核合格的西醫醫師參加中西醫結合職稱評聘;允許培訓合格的西醫醫師開展專業相關的中醫技術。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建立中西醫聯合查房和會診制度,允許中醫醫師在臨床科室按照注冊執業范圍開展與其執業范圍相符的診療活動。
(十一)大力開展西學中專項培訓。繼續實施中西醫結合高層次人才研修項目、西學中優秀人才研修項目,培養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以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旗艦”科室為重點,面向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等醫療機構培養一批西學中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中西醫結合“旗艦”醫院建設單位要做到臨床人才中醫藥培訓全覆蓋。綜合(專科)醫院要積極支持中西醫復合型人才培養,支持中醫藥專技人員進修、學習。非中醫類別執業醫師繼續教育中醫類學分比例不能低于20%。
(十二)多舉措培養中醫藥骨干人才。推進全國中醫臨床骨干、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中醫護理骨干等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項目。以市內外中醫優勢學科建設單位為依托,組織開展中醫專病專科骨干人才培養。強化公立中醫醫院人才培養主體責任,三級公立中醫醫院每年選派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人員不少于6人,二級公立中醫醫院不少于4人。持續開展中醫專科護士培訓,支持開設中醫護理門診。加強國家中醫疫病防治隊和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隊能力建設,組建中醫疫病防治專家庫,定期開展演練和培訓。持續開展中醫藥文化傳播骨干人才培訓,建立宣傳成果激勵機制。
(十三)多途徑培養中醫藥技能人才。加強中醫技師隊伍建設,鼓勵醫療機構根據臨床需要積極配備中醫技師。建立市級中醫藥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以臨床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復合型中醫藥技能人才。依托中藥炮制技術傳承基地,培養中藥炮制人才。鼓勵中藥企業與中醫藥科研教育機構合作,開展中藥材種植栽培、質量檢測、品種鑒定、資源普查、產品研發等應用型人才培訓,實現中藥全產業鏈人才培養。
(十四)強化中醫藥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持續舉辦中醫藥管理人才培訓班,加大中醫類醫院科室主任、護士長政策研究和綜合管理能力培訓力度,提升中醫醫療機構現代化管理水平。實施中醫類醫院管理人才“起航”和“領航”計劃,選拔有培養潛力的青年中層管理人員和中青年高層管理人員,通過集中研修和到市外高水平中醫醫院進修學習等方式,開展針對性培養,提升綜合管理能力和領導水平。建設市級中醫藥發展戰略智庫,打造高水平政策咨詢專家隊伍。
(十五)擴寬中醫醫療服務崗位。醫療機構要按照機構設置要求,配齊配強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中醫醫師配置不低于本機構醫師總數的60%。三級綜合醫院按要求設置中醫門診,鼓勵有條件的醫院開設中醫病房。鼓勵有條件的綜合醫院在臨床科室配備中醫醫師,深化中西醫協作,提高治療效果。鼓勵專科醫院、傳染病醫院、婦幼保健等機構設置中醫藥相關科室,配備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定期組織開展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支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設置中醫(專長)醫師崗位,促進民間特色技術療效傳承發展。
(十六)完善中醫藥人才評價體系。分類建立中醫臨床、基礎、科研人才評價標準,臨床人才重點評價其臨床療效,把診斷準確率、治療方案、病例分析、合理用藥、診療質量、病人滿意度、帶徒情況等作為評價要素;基礎人才重點評價其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和原創能力,把重大理論創新、重要學術專著、古典醫籍挖掘成果等作為評價要素;科研人才重點評價其探索疾病規律、解決臨床問題、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能力等,將主持重大科研項目、創新性代表作、科研成果產出及轉化等作為重要評價要素。逐步完善中醫藥人才激勵機制,按規定開展名中醫評選表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建立完善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專業人才招聘綠色通道。
(十七)全面深化公立中醫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合理確定中醫醫院薪酬水平,落實傾斜措施,優化內部分配,體現中醫藥技術價值。落實國家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科研成果轉化等政策,完善科研項目經費撥付機制,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移轉化收益比例,對職務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其他人員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獎勵,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不受核定的薪酬總量限制,作為專項追加薪酬據實另行核定。
(十八)強化中醫藥人才工作組織保障。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委一把手抓總,組織(人事)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發揮作用的中醫藥人才工作新格局。市區兩級中醫藥聯席會議制度成員單位要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加大對中醫藥教育改革、人才評價、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指導支持,建立持續穩定的中醫藥人才發展多元投入機制,加強人才發展經費支持力度,提高體現中醫藥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加大中醫藥行業優秀人才模范和工作典型選樹和宣傳力度,增強中醫藥人才職業榮譽感,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環境。
資料來源:重慶市衛健委

2024年將是居民消費增長和消費升級的一年,更是國民健康意識持續深化的一年。會展匯聚產業鏈上下游重要資源和渠道,是產業鏈各端高效溝通合作的橋梁,能夠高效助推企業洞悉消費需求,開拓消費市場,把握行業風口。

IHE China作為業內領先展會,二十多年來得到眾多品牌展商與專業觀眾的認可和支持,是大健康不可缺席的盛會。每年展會上眾多的商貿對接、新產品發布、行業熱點凸顯、創新技術交流等活動豐富多彩,盡顯行業活力。

2024第32屆廣州國際大健康產業博覽會預計將有千余家品牌商參展,參展品類包括:健康食品及營養補充劑、醫療器械、中醫藥及滋補品、婦幼健康、益生菌及腸道健康、智慧養老、進口健康食品及用品、跨境醫療及醫療旅游、氫健康產品及健康飲用水、抗衰美容及保健養生產品、大健康產業園區及基地、保健品包裝及生產設備等,全球商機,一展觸達。
微信公眾號
IHE大健康展
閱讀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