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進口啤酒這股大浪 本土啤酒企業如何掌好舵
時間: 2017-01-12
近年來,進口啤酒整體呈現出恢復性增長——2014年,進口啤酒量首次超過我國出口啤酒量,啤酒進出口由“順差”實現“逆差”;2015年,進口啤酒總量已經是2010年的11倍之多;2016年1—11月,進口啤酒量達6億升,進口額6.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8.7%和14.5%。面對進口啤酒這一股大浪,國內啤酒企業倍感壓力。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在國內啤酒整體消費趨于上升的大背景下,國內啤酒企業不僅要看到,進口啤酒的入局,不僅使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同時也會塑造新的消費方式與消費文化,激發啤酒這一大品類的潛在商業價值。另外,進口啤酒憑借差異化、細分化的產品特征增長迅速,這將觸發本土啤酒行業的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和創新意識。
進口啤酒增勢迅猛 2016年,進口酒顯現出了調整效果。雖然進口烈酒面臨下滑,但進口酒出現了恢復性增長,特別是進口啤酒業務。德國、荷蘭、西班牙的三魁格局未變。其中,荷蘭跌勢未止,德國平穩增長,西班牙增勢更猛。 相反,國產啤酒卻陷入了產銷量連續下滑的境地。在結束了連續25年的增長之后,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啤酒行業連續24個月下滑。國內啤酒產量的下降也體現在了企業的財報上。據了解,眾多國內啤酒企業2016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均呈現下降的趨勢。 針對國內啤酒市場出現的內“降”外“升”,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不久前曾表示,整個中國啤酒市場目前呈現梯形,國內啤酒企業占到了整個市場的塔腰和塔基部分,塔尖部分全部由進口啤酒市場份額占領。近年來中國啤酒整體的消費雖然在上升,但國內啤酒企業業績卻出現下滑,主要是國內啤酒的上升空間被進口啤酒吃掉不少。 處于進口啤酒爆發增長的風口,眾多酒類企業紛紛布局進口啤酒業務,大批商家也隨之擴容跟進,泥沙俱下,市場秩序不免出現競爭混亂的局面。為此,有業內人士指出,行業應該正確看待進口啤酒的風口,將之視為觸發本土啤酒創新意識的機遇。而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副秘書長趙禹則指出,未來,進口啤酒不會成為主流市場的大眾化消費品,占啤酒消費的總量不會超過10%。 趙禹表示,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消費品類的銷量,不光是啤酒,白酒等其他酒種的增長比例也都在下滑。雖然啤酒的整體產量出現了負增長,但是產品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低端產品產量下降,中高端啤酒進入上升通道。另外,在過去的10至20年間,啤酒行業通過整合,一直在持續性增長,當資本完成行業整合以后,必然要出現新一輪調整,產業下滑是調整的表現形式。 進口啤酒對我國啤酒產業發揮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現在整個國內啤酒業在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比如青島啤酒的奧古特、珠江的白啤、雪花的臉譜系列,在市場也比較受歡迎。當然,要讓國產啤酒的中高端產品被更廣大的消費者接受和喜愛,仍需要有一個引導消費的過程。
激發潛在商業價值 進口啤酒的入局,改變了既有的消費格局,塑造了新的消費方式與消費文化,而最終,它將激發啤酒這一大品類的潛在商業價值。 海納機構董事長、酒類營銷專家呂咸遜認為,商業價值是進口啤酒成為中國酒業大風口的內因,這體現在消費者價值和渠道價值兩個方面。“首先,從消費者價值看,進口啤酒是精英和中產階層的價值之選。”呂咸遜分析說,進口啤酒有消費者可以直接感知的價值點,比如,進口啤酒一般是嚴格的以大麥、啤酒花、酵母、水為原料。德國更是有1516年的《德國啤酒純凈法》保護,堅持法定原料和傳統工藝,這都保證了進口啤酒的品質差異化。而且進口啤酒也迎合了當下消費升級的趨勢。“就像50—150元之間的白酒依然有消費升級機會,5—15元之間的啤酒同樣有消費升級機會。”呂咸遜說,從這一點來看,進口啤酒并不是在跟國產啤酒搶地盤,而是一起在把中高檔份額做大。